首页>高三>导航 > 最新信息

高三年级物理教案设计

2022-01-17 13:47: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高三会教给我们奋斗,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力,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一年血战,也许我们永远发现不了自己身上蕴藏的能量。所以高三注定是精彩的一页,下面®无忧考网就为大家分享了《高三年级物理教案设计》,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1.高三年级物理教案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XX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高三(11、12)为理科重点班,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就是高考复习。新课内容在开学一个星期内结束。接下来就要开始高考复习。高考复习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基础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三轮基础巩固。本学期拟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轮复习。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2.高三年级物理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3.高三年级物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演示)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

  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师:刚才几位同学举的在推、拉、压、提等情况下,人对物体施加了力。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呢?生产中,你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

  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生:我见过压路机压路。

  生:我见过拖拉机拉犁。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所讲的即发生力的时候,物体与物体总是相互接触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你能举出一个发生力的时候,物体没有相互接触的例子吗?

  生:我用钢笔与头发摩擦,然后将钢笔接近小纸屑,发现还没有接触,小纸屑就被钢笔吸引上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

  师:再来看第二位同学讲的,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体物体的名称去掉,用“物体”代替,则力的概念就成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我们通常将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从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练习)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你能发现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生:用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这说明桌子也对手施了力。

  生:两手互拍时,左手对右手施力,右手也对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书包,书包对手也在向下拉。

  师:大量的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拉力器中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

  师:对,刚才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长度也伸长了。这些情况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在踢足球时,足球的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怎样改变?

  生:足球有时是静止的,但受力后就成为运动的。

  生:足球有时是运动的,但被守门员接住后就成为静止的。

  生:足球有时朝某一方向运动,但受力后却改变了方向,飞向另一个方向。

  生:足球的运动快慢也有变化。

  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4.高三年级物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5.高三年级物理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进而分析系统在单纯的热传递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自然引出热量与系统内能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后研究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系统内能上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一种方式。

  3.能区分热量与内能的概念。

  4.知道热传递与做功对改变系统的内能是有区别的

  过程与方法

  能举例说明热传递能够改变系统内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感受能量的转移,增强我们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传递对内能的改变。

  难点:热量与内能的区别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稍简单,易于学生接受。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讲解

  六、课前准备

  铁丝、布、酒精灯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基础知识提问:

  1、焦耳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什么是内能?内能于什么有关?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想一想,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有哪些方法?

  回答:将铁丝来回多次弯折,用布摩擦,将铁丝放在火上烧,与高温物体接触……

  教师:可以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今天我们来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热传递。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热传递?

  (2)热传递有几种方式?举例说明。

  (3)热传递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1.热传递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3)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①热传导:不借助于物质的宏观移动,而靠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热运动,使能量由高温物体(或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物体(或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的过程,这种过程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②热对流:流体依靠宏观流动而实现热传递的过程,在对流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分子的定向运动。热对流又分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自然对流——当流体内部存在温度梯度,进而出现密度梯度时,高温处流体的密度—般小于低温处(水在0~4oC时的反常膨胀现象除外),这时如果流体的密度由小到大对应空间位置的由低到高,在重力作用下,流体便开始作宏观的定向流动,密度小处温度较高的流体向上运动,而温度低处密度较大的流体填充过来,行成了流体的对流,从而使能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强迫对流——靠外来的作用使流体在高温处与低温处之间作循环流动而传递热量的过程,例如制冷系统内工作物质的循环流动就是靠压缩机的工作强迫实现的。

  ③热辐射:不依赖于物质的接触而由热源自身的温度作用借助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温度的高低决定着辐射的强弱。温度较低时,主要以不可见的红外线进行辐射,温度较高时,热辐射强的成分在可见光区。如太阳就是通过热辐射的形式将热经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

  2.热和内能

  对于一个热力学系统,单纯地对系统传热也能改变系统的热力学状态。

  热量是在单纯的传热过程中系统内能变化的量度。

  当系统从状态1经过绝热过程达到状态2时,内能的增加量等于外界对系统传递的热量Q,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热量?能否说某一物体具有多少热量?为什么?

  (2)传递的热量与内能改变满足什么关系?

  (3)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有何不同?

  回答:

  (1)热量表征物体间内能转移的多少。只有在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中,说热量才有意义。所以,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2)传递的热量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①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增加多少。即ΔU=Q吸

  ②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即Q放=-ΔU

  (3)热传递,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即内能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做功,是物体的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如内能与机械能、内能与电能等发生转化。

高三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