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小鱼都游到江里来了,它们身上还背着词语朋友呢!谁来读!(指名读,后齐读)。
称赞范仲淹南来北往艰辛危险波涛汹涌酒楼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诗人范仲淹曾写下《江上渔者》这首诗,谁还记得,试着背诵。(课件:《江上渔者》)我们一起来读读。
3、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打开书52页,我们来继续学习《10。江上渔者》。
4、看老师写课题,同学们拿出小手来书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先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老师想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它的同学仔细听,看他们是不是字音读的正确,句子读的流利了。
2、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把范仲淹听到的和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听到的用横线、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3、指导着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这一句。
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些什么?(从“肉嫩味鲜”这个词知道了鲈鱼的味道太美了。从“南来北往”知道了客人很多。)
那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酒楼里坐满了客人,他们都不停地称赞鲜美的鲈鱼。)指名读句子,读出人们对鲈鱼的喜爱。
4、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不住地称赞鲈鱼的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上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文里的句子:“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江面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江面上风浪很大,一只渔船在风浪里起伏。)从哪里知道风浪很大?(从“波涛汹涌“这个词知道的。)师画简笔画大波浪。
师:江面上风急浪高,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一浪追着一浪,一浪赶着一浪,一浪比一浪高。相机认读体会词卡:波涛汹涌。
师出示一只渔船做动作。师范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被卷上浪尖,”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又被打入浪谷。”此时,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何感受?(危险、害怕、紧张)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
指名两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只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这时,师在哀怨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
全班合着音乐齐读这两句话。
5、那么,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也怀着一颗悲悯之心,范仲淹又是怎么想得呢?
指名学生回答。(范仲淹想,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从这句话里你又知道了什么?(渔民捕鱼是多么辛苦和危险啊!)师:“艰辛”就是指的辛苦、艰苦。想象渔民如何艰辛,如何危险。指名说。
范仲淹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渔民,所以他想到——引读“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指导读好这一句。
6、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江上渔者》。
7、那么,同样到酒楼里吃鱼的客人,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有这种感受呢?(因为范仲淹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心怀天下,同情劳动人民,同情人民的疾苦,所以他因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感情,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四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老师范写这四个字。
4、生练字。并提醒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一笔压着竖中线写。
2.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诗中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说课稿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4.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说课稿
说教材:《江上渔者》这是一篇有关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故事依据《江上渔者》的诗情画意及当时的时代特征而写。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大江中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历程,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简意赅的《江上渔者》。本课让孩子们了解,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了使自己在人前炫耀的资本,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说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7个字,认识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的理解诗意。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难点: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人民的教育。
说教法:
在朗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说教学过程:
《江上渔者》一课分两课时学完
复习导入
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主要是通过读第
2、自然段,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过程。一是读;二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如让学生读第2句,想想客人们在品尝鲈鱼是会说写什么。通过读4、5句,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危险。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
3、通过学文,使学生认识到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了使自己有“作家”的头衔,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学习书面表达。
说教学效果:
1、我在上课时按自己的设计进行的。如学生想象客人们的称赞,他们的回答还比较满意。
2、指导朗读上做得还不够。总结课文是提问: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一是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危险;二是让学生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假如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感慨,创作文学作品。结果,由于紧张,把这一点忘了。
5.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为了有效地教学《江上渔者》这课,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精心的设计:一、简介诗人范仲淹,并提出他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人写的这首古诗正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体现。
二、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找出诗人站在酒楼上所听、所见、所想的句子。第一句“所听”,重点抓住在“南来北往、不住地、柔嫩味鲜”三个词语,这里有一个拓展:“不住地称赞”,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到日常生活中进餐馆吃到美味时那种感觉,充分地说,大胆地说!孩子们兴致很高,第二句,我抓住了“波涛汹涌”、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排比句,先用手势比划“波涛汹涌、浪尖、浪谷”。为了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印象,我还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画面,体会渔民打渔的艰辛和危险,学生有感才有悟!学到这里,不由得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渔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原来他们是被生活所迫,鲈鱼有时南来北往的客人喜欢吃的鱼,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们必须去打鱼,教学到这里,已经到了高 潮,师生和诗人一样,对渔民的打鱼生活深表同情,渔民真是可怜啊!于是诗人写下了千古名诗《江上渔者》,后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读这首诗,再背诵这首诗。
三、课文上完了,联系到现实生活,学习这首古诗,也有现实意义。我教育学生,我们生活得非常优裕,衣食无忧,可是有些同学在吃午餐和午点时,经常剩下很多食物,这是浪费,从今天起,我们比一比。看谁的碗里吃得干净,谁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部分孩子学习不大胆,主观能动性不够,个性化朗读有欠缺,这是我今后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