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宝镜》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积累词语7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理解关键词句。
4、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绩才值得骄傲。
教学重点:读文理解词句。
教学难点:
体会“我”为什么起先拿起宝镜轻轻抚摸,后来却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碎。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猜谜:脸儿亮光光,坐在桌子上。妹妹要照相,先请它帮忙。
2、读一读,猜一猜。
3、出示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称它为宝镜?有了宝镜,“我”是怎样对待它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先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多读几遍)
2、反馈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即将、传递、抢夺
(2)各种形式读词
(3)“将”是多音字,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读音。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找找课文主要讲哪两个人物?说说他俩之间发生的事。
4、交流。
5、小结:课文主要是通过主要人物之间的语言来展开故事的。
三、细读课文,明白事理。
1、同桌分角色读读人物间的对话,想想为什么要叫它宝镜?
2、找到文中的语句说说,并读好语句。(出示语句,指导朗读)
(1)我在镜子里看到老师正在出考试题:第一题、第二题看得清清楚楚。
(2)“看到了吧,”她说:“有了宝镜,你将成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老婆婆见我又摇摇头,叹口气,说:“这也不要,那也不要。这两样东西总有人会要,特别是这面宝镜,孩子们抢都来不及哩!”
3、重点知道第三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关键词:这、那、这两样东西分别指什么?
(2)读句理解:抢,读好句子。
(3)出示2——5节,读句理解、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4、“我”是怎样对待这面宝镜的?快速读课文,找到句子用曲线划出。
(1)出示句子: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了一阵,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2)学习生字:摔、砸(特别注意摔的书写)
(3)读好句子(指名读、齐读)
5、读句质疑:为什么“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了一阵”?后来又为什么“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四、小结课文。
1、齐读全文,注意读好对话
2、听记: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面包,吃起来才香甜。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神奇宝贝的故事?收集资料讲一讲。
2、想象作文:如果你有一面宝镜,你会怎么做?
2.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西湖名堤》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书写“堤、淡、掠、苏、范”。积累词语10个。
2、理解“镶嵌”、“轻拂”、“连绵起伏”、“掠过”、“笼罩”等词的意思,积累描写白堤、苏堤景色的句子。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节。
4、读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假如我来到西湖之畔……”做到想象合情合理,表述清楚。
5、了解白堤和苏堤的来历,感受西湖不仅秀丽的山水,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而且有美丽的传说,一物一景都富有情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书写“堤、淡、掠、苏、范”。积累词语10个。
2、理解“镶嵌”、“轻拂”、“连绵起伏”、“掠过”、“笼罩”等词的意思,积累描写白堤、苏堤景色的句子。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节。
2、读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假如我来到西湖之畔……”做到想象合情合理,表述清楚。
教学准备:电脑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吗?
2、出示: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3、学习生字:堤镶嵌
4、读一读这句话,你去过西湖吗?西湖怎么样?有哪些美景?
5、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有关西湖的诗,其中有一句: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写的就是西湖的美景。今天我们要再去领略西湖的美丽,去看看那里的“名堤”
6、(出示课题)西湖名堤齐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说说课文中介绍了哪两座“名堤”?(白堤和苏堤)
2、自学课文的生字。
3、交流:拆字的方法:硕苏
换部首的方法:拂眺掠锦淡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男女声分别读第二小节。
(2)比赛读。
(3)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4)出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5)请你在这两小节中找出三句比喻句,并用直线划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6)你能看着图试着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背出来吗?
(7)学生背诵优美语句。
2、学习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2)思考:为什么把苏堤和白堤称为是“名堤”(因为它们的来历与我国历有名的诗人有关;因为两堤景色优美,世界闻名;还因为这是白居易和苏东坡为解除当地人民疾苦,兴修水利。)
(3)齐读这三小节。
四、说话练习:
开展“小导游”活动,各自介绍西湖美景,名堤传说、西湖的其他景观和传说。比一比看谁介绍得清楚、有趣。
五、作业布置。
A:1、抄写字词。
2、了解有关西湖的景观和传说。
B:1、抄写字词。
2、背诵有关西湖的诗句。
3.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歌声》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下面老师就请你们来听几段音乐。你们听听,这是怎样的歌声?(播放音乐)
出示()
()的歌声
()
2、师:这是今天的歌声带给我们的感觉,那生活中,歌声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3、师:看来音乐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
出示课题歌声(齐读)
二、新授课文理解词句
过渡:刚才有同学说歌声能救人,那到底是怎样的歌声呢?为什么说能救人命呢?我们不急着回答,先一起来读读课文。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认真的把课文读一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并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师:课文有几小节?
学生:手势表示。
2、师:为了让更多同学能读课文,老师想请同学们开火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准字音了吗?有没有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3、出示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他(),绝望了。这时候,小姑娘用她()、()的歌声()了人们的()和(),是歌声救了大家。
(1)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个填空。
(2)师:能不能读了课文,自己完成填空,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师:谁能来说说这个填空怎么做?(火车继续往下开)
(4)师:在这个填空中有四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触:读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翘舌音)开火车读
绝:
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换部首)
增:读时要注意?(平舌音也是后鼻音)指名读、齐读、分析字形、书空。
添:写右边时要注意什么?谁能有好方法记住这个点?(加上一点就是添)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写着两点时要从左往右写。请你在桌子上写一遍。
(5)师: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语“筋疲力尽”,“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呢?读读第一小节,你们就能找到答案。(读第一节)
4、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1)师:对呀!课文中谁筋疲力尽了?
生答:马金纳。
师:他再也……
生答:没有力气游了。
师:马金纳绝望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望”是什么意思吗?
生答:一点希望也没有。
(2)师:是呀,他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价:你读对了,可我还是没有听出绝望的感觉。
你读得真有感情,好像让我看到了马金纳落入海中绝望的样子。
师: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5、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填空,请女同学读一读,男同学读,一起读,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思。
(二)诵读课文理解词句
1、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知道是小姑娘用歌声拯救了大家,那课文是怎样描写歌声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第二、第三小节,用“——”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
出示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教学:隐(前鼻音)
聚:(“聚拢”的近义词、反义词)
2、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请2、3位学生读)
(1)师:
“隐隐约约”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谁能换个词语说一说?
生答:模模糊糊
师:谁能学着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模模糊糊这些词语的样子再来说几个?
(2)师:刚才同学们找到句子,说小姑娘的歌声是清脆、激昂的,那为什么马金纳听到的却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
生答:因为距离远,当时风浪很大,马金纳也已经筋疲力尽,没有力气了。
师:是呀,他当时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游了,所以他听到的歌声是——。
生答: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请学生读,齐读)
(3)师: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浑身没有一点力气,这时,他突然怎样了呢?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4)指导朗读。
师:当筋疲力尽的马金纳听到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读下去——。
学生读: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出示:拓展部分
师:同学们,马金纳顿时有了力气啊,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学生读。
师:他是拼命游的呀!谁能读出拼命的语气?(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马金纳正拼命游的样子齐读)
3、师:不久,马金纳看到什么呢?
生读。
教学:罩(翘舍音)
妇:(复习“女”字旁的字基本上和“女”有关)
抹:(右边第一横长,第二横短)
师:她又怎样呢?
生读
出示她又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句子,想象一下,这个小姑娘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具体说说这是怎样的恶劣环境?对呀,成人的马金纳都已经筋疲力尽,想想这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又会是怎样的处境呢?)
个别读(指名读)。
师:这真是个勇敢、顽强的小姑娘(齐读这句话)
4、师:正是因为她又从浪花中冒出头来,不停地唱歌,所以海风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齐读)
5、歌声不仅为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为其他落水的人增添勇气和力量。当他们听到歌声后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一个小男孩大叫:“”;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于是,()。
小女孩用她的歌声把落水的人召唤了过来(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声游去。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歌声还把什么召唤了过来?
指名读后一节。
交流。
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
引读:小女孩的歌声,不仅给人们——,还——,所以这歌声是——。
三、拓展说话,写字教学。
课文中的歌声可以救人,请你说说歌声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四、总结全文指导书写
1、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小姑娘用自己清脆、激昂的歌声增添了人们的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读词语
3、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2课歌声,知道了一个小姑娘在落入大海后,不仅用歌声鼓励自己,鼓励马金纳,还鼓励了所有落水的人,使听到歌声的人都得救了,这真是救命的歌声呀!
五、拓展
4.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后的玉米》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玉米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玉米。
2、板书课题并齐读。
说明:通过看图说话,学生存疑,激起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2、分节接龙读课文、学生正音。
3、交流问题:棒的玉米成为后的玉米是因为()。
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了解棒的玉米成为后的玉米的原因,为下文学习作铺垫。
三、研读重点,读好课文
1、自读全文,圈出玉米心情变化的词。
2、交流,板书:自信并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说明:引导学生抓住“后的玉米在等待中心情的变化”这条线索来把握课文脉络。
3、自读课文1-6小节,想想玉米“自信、并不灰心”的原因。
(1)交流。
(2)朗读指导。
“一定是先摘我啦。”一个长得胖胖的玉米非常自信地说。
“是啊,你的确很棒。”周围的玉米都齐声赞美他。(学生字:棒)
“明天一定会轮到我的。”很棒的玉米并不灰心。
4、自信、不灰心的玉米怎么会心灰意冷的呢?自读7-9小节,想一想。
说明:围绕玉米心灰意冷的原因展开教学,抓住每一部分的不同点,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扎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品读了课文。
句一:一连几天过去了,别的玉米都被一一摘走,唯独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
(1)理解:唯独(课件演示)
(2)指导朗读。
句二:他那深褐色的漂亮胡须,现在已经干透变白;原先长得鲜嫩的、黄灿灿的果实,如今也变得像石头那样坚硬了。他越看越觉得自己浑身上下一无是处。
(1)贴变干变硬的玉米图。
(2)玉米的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读课文,观察图片,你能介绍吗?
说话练习:原先,玉米长着()的胡须,()的果实,他觉得()。现在,玉米的胡须(),果实(),他觉得()。
说明:运用文本和图片进行说话训练:一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二是引导学生深入读文,了解玉米的前后变化,体会玉米心灰意冷的原因。
(3)朗读指导。
句三:“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很棒的,其实是差的。唉,看来我只好被太阳烤,秋雨淋,直到腐烂掉为止了。”那个玉米连连叹气,老是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
(1)说说玉米的用处。
(2)学生字:唉、烤、淋、怨
(3)指导朗读。
5、学习10-12小节
(1)师戴头饰扮演老婆婆:如果你就是后的玉米,有什么问题想问?
(2)师:“你呀,可是今年地里长得棒的玉米了,有了你这么棒的种子,明年一定会大丰收的。”
(3)后的玉米,你明白了吗?(学习“荣誉”)
(4)指名读玉米感激的话。
说明:要求学生转化角色,以后的玉米身份展开想象,理解此时后玉米的心情。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词语练习
1、读词语。
2、选两到三个词语,说两、三句话。
说明:此环节设计力图在让学生巩固所学字词的同时,通过选词说话一来积累文中语言,二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读课文
1、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2、师生配合读课文。
三、说一说
1、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故事中的情形,尽管有时你像玉米一样很棒,但别人没有发现你,怎么办呢?
2、同桌说、指名说。
3、积累句子:如果是玫瑰,总会开花。
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认识自我。
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时。
说明:课堂教学的后,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如何正确对待自己,通过读句,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词句,又使学生懂得要正确认识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相信自己,落实本课的情意目标。
四、写字指导
5.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小黑鱼》一、导入
1、想象海底世界都有什么?
2、出示图一:小黑鱼,谈谈这是什么?说说他的样子。
3、这里只有一只小黑鱼,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只有一只?其他的鱼呢?他有兄弟姐妹吗?他有朋友吗?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小黑鱼》板书课题《小黑鱼》。
二、感受小黑鱼的害怕、孤独、伤心
出示图二:
1、你看到了什么?
2、小黑鱼在哪里?
3、想象他们在一起会干什么?
4、现在的他只有一个人,是不是更加孤独了呢?
三、感受小黑鱼的“发现”
(一)出示图二和文字
1、发生了什么事情?
2、采访:你的哥哥姐姐呢?你的爸爸妈妈呢?
你在大海里干什么啊?
你现在的心情呢?
出示:“他逃到了大海深处,既害怕,又孤独,伤心极了。”
朗读指导。
(二)孤独害怕的小黑鱼一直游啊游,他看见了大海深处各种各样的奇妙的东西。
1、出示组图一:水母
(1)他看见了水母,看,水母是什么样子的?
(2)水母像什么?头像什么?手臂像什么?
(3)小黑鱼觉得像什么?(彩虹果冻)
出示句子:水母像彩虹果冻……
(4)彩虹果冻有什么颜色?
(5)朗读指导。
2、出示组图二:大龙虾
(1)这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2)如果你是龙虾,你会怎么样抓鱼?(动作表演)
(3)龙虾像什么?
(4)出示:大龙虾走起路来像水下行走的机器……
(5)朗读指导。
3、小黑鱼还会发现了什么呢?你猜猜看。
预设:大海龟、珊瑚、海草、大鲸鱼、金枪鱼……
4、看看你的发现跟小黑鱼一样不一样呢?
出示组图三。
哪个是你猜对了的?说说你觉得哪个有趣?是什么样的?
预设:
(1)怪鱼
怪鱼像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
他们怎么有趣?
(2)海草
森林似的海草长在糖果般的礁石上……
小海鱼认为他都快迷路了,你看“森林般的海草”
“森林般的海草”长在哪里?
有趣吗?朗读指导。
(3)海鳗
海鳗的尾巴有多长连他自己都搞不清……
小黑鱼在上面可以干什么啊?
开心吗?读一读。
(4)海葵
海葵想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起舞。
怎么神奇?学学他们的样子。
5、小黑鱼看到了这么多的东西,你觉得海底世界怎么样?
预设:奇妙、奇特、神奇、美丽、有趣、美妙、奇异……并板书。
6、导语:小黑鱼就这样游啊游,渐渐地,他高兴起来了,后来,他又看见了一群小红鱼,躲在礁石和海洋的影子里,小黑鱼邀请他们一起看海底世界。
同桌当当小黑鱼和小红鱼介绍介绍看到的海底世界。
(三)感受小黑鱼的机智,体会团结合作的力量。
1、导语:听了小黑鱼的介绍,小红鱼有点动心了,但是他们还是有点担心,大鱼会不会吃掉我们呢?你们觉得呢?
预设:会或不会。说说理由。
2、出示组图四
你看到了什么?小黑鱼在哪里呢?为什么他要当眼睛呢?
预设:这个办法是他想出来的,一切都听他的指挥。
眼睛是重要的,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说明小黑鱼是领袖。
眼睛可以发现敌人,可以及时躲避敌人,而小黑鱼就有这个本领。
3、就这样,“他教他们各就各位,紧紧地游在一起。变成了大的鱼,他们在清凉的早上游,在阳光灿烂的中午游”他们都游过了哪里?看见了什么呢?他们怕了吗?你想说什么呢?
4、小结:是啊,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能胜利。
5、出示文字:
水母像彩虹果冻……
大龙虾走起路来像水下行走的机器……
怪鱼像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
森林似的海草长在糖果般的礁石上……
海鳗的尾巴有多长连他自己都搞不清……
海葵像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起舞。
(1)你看小黑鱼看见了……,读句子。
看着这些文字,你仔细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有一个“像”字。是啊,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2)那么小黑鱼和小红鱼们又会看见什么呢?你也会说说这样的句子吗?
(3)练习比喻句
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般的。
6、生写话后交流。